专家论坛

铭记百年奋斗路 开启交运新征程

2021年08月31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发展状况的直观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反映。回顾百年历程,我国交通运输业在运输工具、交通建设、运输量、运输模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运输工具的升级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包车到1970年代的自行车、1980年代的摩托车、1990年代的电动车,到21世纪的小轿车,交通工具逐步升级,运输能力更是今非昔比。

1921年,黄包车、公共汽车、板车、畜力车、独轮车是人们的常用交通工具,那时的汽车还属于稀罕物。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人力车数量急剧增加。据首都警察厅统计,1927年南京市有人力车5334辆,到1929年猛增至9097辆,1934年达10544辆,人力车夫有28653人。

1950年代,独轮车和牛马车是主要的货运工具,人力、畜力是重要的劳动力;1960年代,开始有了解放牌汽车和少量的公交车,但是数量很少,在小城市基本很难见到,出行仍然十分不便;1970年代,自行车被称为“三大件”之一,省吃俭用才能买得起;1980年代,摩托车被视为家庭富裕的象征;1990年代,公交车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汽车、火车、地铁、高铁、飞机等多元化交通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环保、人性化的交通工具快速发展。

据《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全国拥有铁路机车2.2万台,铁路客车7.6万辆,铁路货车91.2万辆;全国拥有公路营运汽车1171.54万辆,载客汽车61.26万辆、1840.89万客位,拥有载货汽车1110.28万辆、15784.17万吨位,其中,普通货车414.14万辆、4660.76万吨位,专用货车50.67万辆、596.60万吨位,牵引车310.84万辆,挂车334.63万辆;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2.68万艘,净载重量27060.16万吨,集装箱箱位293.03万标准箱,交通运输工具逐渐升级。

二、交通建设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民用汽车5.1万辆,民航航线只有12条。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恢复交通运输,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在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53-1965年),国家投资开始向交通运输倾斜。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了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自1997年起,铁路进行了连续六次大提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发展目标,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港口建设,大力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救助等领域建设。

2008年,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以及原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并负责管理国家邮政局和新组建的国家民用航空局。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同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开启了“高铁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进入了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成网,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保障水平。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正式“摘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中国真正实现了县县通公路。

2015年底,多层次铁路网络初步形成,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里程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成为“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和“走出去”的新名片。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2.4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一。民用机场体系基本成型,全国民航运输机场达210个,民航运营安全水平整体较高。邮政总体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快递年业务量居世界第一。

《2020年铁道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63万公里,铁路路网密度152.3公里/万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519.81万公里,公路密度54.15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514.40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9.0%;全国公路桥梁91.28万座、6628.55万延米;全国公路隧道21316处、2199.93万延米。百年来,中国交通运输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最后走在“世界前列”的奋斗历程。

三、运输量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货物运输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全社会完成货运量24.9亿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运输量大增,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增加,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大幅度增长。1998年,全社会货运量达到126.4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9.22亿吨。

2006年,全社会共完成货运量202.5亿吨,货物周转量86921.2亿吨公里,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6亿吨,公路完成货运周转量9647.0亿吨公里,水路货物周转量完成53907.8亿吨公里。

2020年,完成铁路货物总发送量45.52亿吨,完成铁路货物总周转量30514.46亿吨公里。完成公路营业性货运量342.64亿吨,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60171.85亿吨公里。全年机动车年平均交通量为14395辆/日,年平均行驶量为318301万车公里/日。完成水路货运量76.16亿吨,货物周转量105834.44亿吨公里,完成民航货邮运输量676.6万吨,完成货邮周转量240.18亿吨公里,完成货邮吞吐量1607.5万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的稳定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大大提高。

四、“互联网+”的改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朝着个性化、服务化和先进化的方向不断探索,传统运输业发生了重大变革。互联网能够提供货物的一站式服务,对货物进行全方位跟踪,在定位系统的支持下进行可视化操作,提高货物配送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能够节约货物运输的时间,使消费者在最快的时间内享受到产品带来的服务,在节约配送成本的基础上,大大提高配送效率。

基于互联网支持,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运、水运等交通信息能够及时定位和查询,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最佳方案和最优路线,满足了消费群体多样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困难加大,互联网使智慧系统有机结合,将信号系统与引导进行整合,加快了信息处理速度,使管理更加方便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共享和转换,货拉拉、宅急送、同城跑腿、外卖等“互联网+”货运模式为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结合技术手段搭建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将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有效融合,建设智慧交通与智慧物流,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升级转型,推动物流快递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之强离不开交通之强,交通顺促百业兴,交通运输所具备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支撑性和战略性,使其成为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明确将交通强国与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并列,不仅勾画了未来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结构,也凸显了交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高质量的交通运输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快递网络管理创新研究:网络优化、运营机制及模式变革”(18FGL02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农村邮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及配送模式研究”(18JHQ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